之前為了培訓班的課程,大多數的心思都放在觀察老師的教學方式上面,


在上瑜珈課時,自己身體的感受反而沒有像以前那麼細心的去覺察,


8月21日結業以後再上的瑜珈課,跟之前在上培訓課時的感覺不太一樣,


更能把心思專注在自己的身體上,包括每一個動作的細節、每一個呼吸,


也因為先前的那些學習,結業後在上瑜珈課,更能知道身體的哪些地方要注意,


更能把專注力放在對的地方,也許這也算是一種收獲吧!



從下個月開始,童要準備再繼續上瑜珈解剖學的課程,


瑜珈解剖,可以讓學習瑜珈的學子們更瞭解每一個動作的所以然,


也更瞭解每一個身體,在學習瑜珈以後才發現,自己的身體跟了自己幾十年,


從小到大,對它的了解有多少呢?



現在是一個資訊非常發達的社會,瑜珈也不再是像過去那樣的土法煉鋼,


瑜珈不是特技,不是軟骨功,瑜珈可以算是一種運動,但不能只從運動的角度解讀它,


瑜珈除了常見的體位法動作以外,還包含了呼吸,包含了心靈,更包含了整個身體構造,


在同一堂瑜珈課程裡,也許有人脊椎側彎,也許有人高血壓,也許有人腳受過傷,


也許……有更多更多不同狀況的也許,在同一個時間空間裡,


同時要引領這麼多不同的身體進入瑜珈的世界,老師是否能即時辨識出學生需要什麼?



瑜珈擁有五千多年的文化,對身、心、靈的幫助早已在無數瑜珈學子們的身上獲得驗證,


但為何還是三不五時在新聞上聽到因為練習瑜珈不當造成傷害呢?


除了學生本身可能個性太急,覺察力不夠以外,老師本身要負很大的責任,


原本想成為瑜珈老師的目的,是因為想幫助更多需要瑜珈的人們,


但如果因為自己所知所學不足,反而讓這份助人的心變了調,


所以想成為瑜珈老師,不單單只要會帶口令,對於身體和心靈更應該不斷的學習,


未來解剖學的課程,童如果靈感足夠的話,也會放上來跟大家分享,敬請期待喲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童童 的頭像
    童童

    銀柳閣樓

    童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